点击这个链接,填写流调信息...”“你开通了小额借贷,如果不注销就会产生高额利息...”“现在需要你配合进行‘资金清查’把钱转到安全账户...”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电信网络诈骗方式层出不穷,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
2017年至2021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10.3万件,2022年上半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1.1万件,2.1万名被告人被判处刑罚。
为解决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其关联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9部司法解释、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
今年9月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自12月1日起施行。
目前,网络诈骗形势严峻,案件多发,提高公众防骗意识、增强公众的防骗能力是重中之重。
作为公众,该如何识别诈骗分子的“套路”?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后,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止损?
“精准诈骗”源于个人信息被泄露
诈骗分子如何掌握信息从而进行“精准诈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王晓伟告诉21记者,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原因大体围绕三个方面,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淡薄、信息系统被黑客攻击、行业内鬼泄露信息。
第一,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淡薄。有些人不注重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会在一些网站上填写详细的身份信息或者点击、下载一些不明来源的链接、应用程序,个人信息就有可能流入被犯罪分子手中。在线下,公众领取小礼品时填写的身份信息也有可能被泄露,从而被犯罪分子掌握。
其次,犯罪分子利用技术手段攻击某些信息系统,从中获取大量个人信息的数据。比如,2016年发生的徐玉玉案,高考结束后,徐玉玉因被诈骗电话骗走近万元的大学学费,郁结于心,报案回家路上晕厥,经医院全力抢救后未能挽救回生命。此案中,徐玉玉的信息是黑客非法侵入山东省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信息平台网站,获取到高考学生的个人信息,诈骗分子从而对徐玉玉实施诈骗。
第三,“行业内鬼”泄露信息。有条件获取个人信息的相关行业从业者为经济利益而泄露。
现在有些犯罪分子会通过“精准引流”后得到被害人的信息,再对其实施诈骗,从而提高诈骗的“精准”程度。对于“精准引流”的方式,王晓伟举例说明,比如,有些“刷单诈骗”中,诈骗分子在网上发布‘足不出户月入百万’类似的广告宣传语,对此有需求的人就会浏览广告并且在网站上填写个人信息,诈骗分子通过被害人填写的个人信息对其实施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