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与反恐怖学院副教授王晓伟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电信诈骗的受害者呈现出不分行业、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阶层的特征,学生群体因为其社会经验不足,因此比较容易上当受骗。一旦遭遇电信诈骗,应及时核对账户信息并报警。
骗子冒充警察要求视频笔录
香港中文大学在读研究生方敏(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今年4月初,自己的手机号码曾出现过无信号情况。5月2日下午,她接到一个自称是中国移动香港客服的电话,“对方自称张梦静,工号22079,地址是九龙旺角登打士街56号家乐坊9楼917-919室”。
“张梦静”告诉方敏,她名下的“1500****588”手机号因大量发送贩卖口罩以及疫情特效药推销等骚扰短信被大量举报,当日17点前,会将方敏的账号强制拉入黑名单,方敏名下所有通讯设备要停用。
方敏表示,“1500****588”不是她的手机号。但“张梦静”称,涉嫌发送骚扰短信的手机卡于2020年4月8日在上海市松江区开卡,她要求方敏立刻报警,并给方敏转接了“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
电话接通后,对方说是自称是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民警“陈家虎”。随后,“陈家虎”通过iMessage向方敏的香港手机号发送了他的警官证图片,并要她上网查询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的电话,他之后回拨,要求方敏核对电话是否正确的。
此后,“陈家虎”要求与受害者通过facetime进行视频笔录,他告诉方敏她名下的银行账号涉及一起洗钱案件,涉案金额268万元,受害群众17名,“他还告诉我,我的一个银行账号下面有26万8000元的赃款已经不见了”。“陈家虎”强调这一案件是保密案件,方敏的手机已经被监控了,不能向任何人泄露。“他告诉我不能泄密,否则他人也会牵连到案件中,而且我要以泄密罪被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