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保护刻不容缓
徐玉玉案、清华教师被骗案,使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和“精准定位”诈骗的严重性、危害性更加凸显。数据显示,约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包括电话号码、购物习惯、身份证号码等。
为何骗子如此猖獗?他们是从哪里得到受害人的精准信息?
业内指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取证查处程序繁琐以致打击违法难以成为常态是“电信诈骗”案频发的根源。电信专家项立刚介绍,现在至少一半以上的电信网络诈骗都是精准作案,信息泄露是诈骗形成的第一环。
“我国对个人信息的法律规范可操作性不强。目前从源头完全堵住信息泄露是不可能的,希望电信运营商和银行通过实名制解决所有的问题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加强打击力度形成震慑、提高犯罪成本是必须的。”湖南天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志员认为,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实名制信息可能泄露带来的负面危害,同时加大泄露个人信息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适当简化打击查处的程序,提升打击效率和违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