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江苏南京的王先生前不久通过顺丰速递给刚去澳大利亚留学的孩子寄出一个包裹,仅过了3天,孩子就收到一条“地址不正确,您的包裹递送已暂停”的短信。因为确实没收到包裹,孩子便不假思索点开了短信上的链接,并留下一连串个人信息……
噩梦随之而来。诈骗分子对王先生的孩子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恐吓胁迫,并唆使孩子向父母索要巨额钱款。王先生这才警觉起来,意识到孩子可能遭遇诈骗,遂向国内警方报案。警方侦查发现,王先生的孩子遇到了当下十分猖獗的“国际包裹+电信网络诈骗”。
在全国上下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深入的背景下,针对境外中国留学生尤其是“小留学生”的电诈案持续多发,已成为打击此类犯罪的难点和痛点。此类电诈案究竟有何套路?该如何破题?《法治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诈骗窝点设在境外
花样翻新防不胜防
近日,记者采访江苏警方了解到两起其侦办的涉留学生电诈案细节。
其中一起案件中,被犯罪分子“洗脑”后的受害留学生急于摆脱“犯罪嫌疑”,又担心被驱逐出境、跨境抓捕,被胁迫诱骗至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上的一处小屋,自拍了被“绑架”的视频,并通过本人社交账号将视频发送给其父亲,索要1500多万元的巨额“赎金”。
另一起新发案件中,受害留学生王某接到一个自称是“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州卫生部”的电话,称其身份信息可能被盗用,并将电话转至虚假的“上海市公安局”。电话中,诈骗分子假扮的民警谎称王某涉经济案,提供了虚假拘捕执行文书。该留学生在对方诱骗下以“学校要资产证明”为由,让家人向其转账180多万元,又通过网银转账至诈骗分子提供的“安全账户”。不久后对方失联,该留学生才知道自己被骗。
“针对中国留学生的电诈案件,技术上不断翻新,迷惑性、隐蔽性不断增强,且由于90%以上诈骗窝点设在境外,属于典型的跨国有组织犯罪,也是典型的非接触式犯罪,给侦破案件带来了很大挑战。”南京市公安局反诈支队支队长张蔚介绍。
张蔚说,一些留学生脱离原有社会环境和父母保护后,对公检法机关的办案方式没有任何概念,一旦被骗上当,损失金额往往巨大。减少这类犯罪危害最迫切、最直接的方式是让广大留学生充分了解电诈的特点和危害,形成强烈的反电诈意识,对各类陌生电话和不明网络链接时刻保持警惕。
层层设陷套路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