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解析
1、孩子在玩游戏过程中,看到免费领取游戏皮肤、免费送游戏币装备、购买出售游戏设备等广告消息,进入陌生QQ、微信群。
2、群内客服让孩子用家长手机扫码领装备,孩子扫码后,后台提示操作有违规,要冻结手机的银行卡和微信,还要对家长和小孩进行拘留处罚。孩子在恐惧中听从客服的指令,把家长手机内的钱转给骗子。
真实案例二
10月28日,兰陵县13岁女生陈同学在网课之余,浏览 “蔡某坤” 微博评论区,发现 “蔡某坤粉丝QQ群” 并加入。入群后陈同学在群里看到有人发布一条免费领取蔡某坤签名照和红包福利的消息,于是就私聊该人询问具体如何申请。
对方给陈同学发送一张操作流程图,显示申请前需要先向 “中国扶贫基金会” 转账10元。陈同学转完10元后,对方便发来一个二维码让其添加 “工作人员” 的QQ号。陈同学添加QQ号后,“工作人员” 称陈同学是未成年人,陈同学刚才的转账导致商户余额被冻结,如果不配合解冻,将起诉其父母。
陈同学很害怕,“工作人员” 称解冻需要用其父母的手机转账,转账后钱会立即退回。陈同学便拿来母亲手机按照 “工作人员” 的指引,先后转账15000余元。转完钱后,陈同学向 “工作人员” 继续索要签名照后,发现自己的QQ已经被拉黑。
手段解析
1、受害青少年儿童在网上或短视频中发现领取明星签名照的信息,骗子冒充明星助理的身份,告知扫码支付5元、10元不等费用,就可以获得明星签名照。
2、孩子付款成功后,骗子编造未成年人付款违规,导致骗子的银行账户内资金被冻结的谎言。然后以起诉孩子及父母为由恐吓小孩,后指令孩子操作父母手机转账进行解冻,导致被骗。
警方再次提醒
青少年的防骗教育十分重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树立其防骗思维。
1、让孩子对网上所有主动接近的人打一个问号,心里嘀咕一下这人是不是要骗你,这样慢慢地形成风险意识。
2、要有正确的经济价值观,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思想。
3、做好防护,家长要做好自身手机支付的安全措施,莫轻易告知孩子手机支付密码、银行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同时告诉他们不要盲目扫码二维码,以防恶意软件和木马病毒被强行安装,更不要盲目点击不知来源的链接以防进入钓鱼网站。